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,由于各地風俗,被稱為“小年“的日子也不盡相同,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,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,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,小年期間主要民俗活動有貼春聯、掃塵、祭灶等。
民俗由來
農歷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,是民間傳統的祭灶日,也稱“小年“,傳說原來灶王爺本為平民張生,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,敗盡家業后淪落到上街行乞,一天,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,羞愧難當,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。
玉帝知道后,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,還沒壞到底,既然死在了鍋底,就把他封為灶王,每年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上天匯報,大年三十在回到灶底。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,因為他要上天匯報。于是,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祭灶“小年”,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。
宋代的范大成在他的《祭灶詩》中說:"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男兒酌獻女兒避,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《祭灶詩》中說:“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灶君喜。婢子斗爭君莫聞,貓犬角穢君莫嗔;送君醉飽登天門,杓長杓短勿復云,乞取利市歸來分。”可以說,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。當然,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,是不足為信的。
節日習俗
祭灶王
小年這天,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。民間傳說,每年臘月二十三,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的善惡,讓玉皇大帝賞罰。因此送灶時,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、清水、料豆、秣草;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。祭灶時,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,涂在灶王爺的嘴上。這樣他就不能再玉帝那里講壞話了。民間有: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習俗。因此祭灶王爺,只限男子。另外,大年三十的晚上,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,那天還得有“接灶”、“接神”的儀式。
掃塵土
過了二十三,離春節只剩下六、七天了,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。要徹底打掃室內,俗稱掃塵,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,拔出不詳。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進行清掃,做到窗明幾凈。粉刷墻壁,擦洗玻璃,糊花窗,貼年畫等等。
剪窗花
所有準備工作中,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。內容有各種動、植物等掌故,如喜鵲登梅,燕穿桃柳,孔雀戲牡丹,獅子滾繡球,三陽開泰,二龍戲珠等等。
洗浴
大人、小孩都要洗浴、理發。民間有“有錢沒錢,剃頭過年”的說法。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洗腳。這天傍晚,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。不懂事的女孩子,大人也要幫他把腳洗的干干凈凈,不留一點污穢。民間傳有“臘月二十七,婆姨汝子都洗腳。一個不洗腳,流膿害水七個月”的俗語。
元旦是西方人新年的開始,春節是國人新年的開始,那么小年便是諸多節日串聯而成的“過年”的開始。在魯西南一帶流傳著一句民諺:“三祭灶,四掃屋,五剁豆腐,六殺豬,七殺雞,八打酥,九乒嘎,十捏嘎”。翻譯過來的意思是:臘月二十三,祭灶;臘月二十四,掃屋;臘月二十五,剁豆腐;臘月二十六,殺豬;臘月二十七,殺雞;臘月二十八,炸酥菜(油炸丸子、豆腐、山藥、肉拌面等);臘月二十九,“兵嘎”(剁餃子餡);臘月三十,“捏嘎”(包餃子)。天津的老例則是“二十三糖瓜粘(關東糖),二十四掃房子,二十五糊窗戶,二十六燉大肉,二十七宰公雞,二十八白面發(準備主食),二十九貼倒有(貼春聯),三十晚上坐一宿。”
Copyright ? 2020 漢中天漢美人力資源有限責任公司
電話:18991615153 Email:317036434@qq.com
地址: 漢中市漢臺區望江路與興漢路十字
技術支持:大秦科技 網站建設:漢商網絡 陜ICP備18007714號